“空间犹如拥有生命的有机体。而结构,则是其“骨架”——它承载着重力,定义着空间秩序,更是一切美与实用的根基”。
建筑科班背景,历经数年扎实的行业锤炼,部亚维选择深耕大宅与复杂空间设计领域。
他笃信“美人在骨不在皮”,一栋真正的好房子,其首要条件,必然是拥有比例精准、逻辑清晰、不可撼动的“好骨架”。承重计算、结构改造、空间重组、生态规划,这些流淌在建筑学血液中的硬核命题,构成了别墅大宅的设计壁垒。
回望设计之路,他坦言,很多设计师的早期作品往往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,试图尽可能多地彰显其个性化的审美理念并融入相关设计要素。
但到如今越来越走向成熟,部亚维对年轻设计师最恳切的建议是,“千万不要以你的视角和喜好来设计房子”。
从自我表达转向对使用者需求的深度共情。他开始像精算师般审视甲方投入的每一分价值,更以使用者视角反复推敲每一处细节的必要性与意义。
一次为家人量身定制的设计体验——为姐姐打造理想居所——成为了部亚维关于实践与亲情的双重淬炼。其中既有对结构美学的强调、去伪存真的设计理念,也有设计者如何以居者视角“换位思考”的具体实践。
姐姐家的房子原结构如同被墙体切割的“豆腐块”,局促而封闭。部亚维果断拆除公共区域冗余隔墙,仅依靠四根结构柱撑起开阔空间。
△1F 平面图
部亚维善用结构柱进行空间划分,建筑结构延续大开大合的理念,营造“分而有序,合而不同”的流动场域。这让空间既相互独立,又实现了物理上的通透与自由流通,更赋予了大气舒展的“骨相美”。
“不做无用的装饰”是部亚维所坚定的设计理念。每一件存留于空间中的元素,无论是一根结构柱,还是一件家具,都被要求将质感与形体打磨到极致。功能与美感在此共生,拒绝任何虚张声势的堆砌。
原柱体比例与新生的空间失衡。部亚维在方案中加宽柱体,对柱身进行比例处理,使其尺度与开阔的公共区域形成和谐对话。
与此同时,用当代的手法特别强调了古典柱式的存在,堆叠的柱础跟柱头、拼块结构的木质柱身,使其从单纯的结构构件升华为空间中的视觉韵律与艺术存在,让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中有一种慢步调的历史记忆,贯穿古今。
材质的使用上尽量接近自然本质,纹理清晰的白橡木、肌肤感的矿粉涂料、低饱和度的苔藓绿、柔光略带肌理感的地面材质、随性松散的家具陈列……均旨在消弭人造空间的生硬感,唤起居住者“置身自然”的熟悉与松弛。
既要充分考虑到家人对于设计投入的控制,又要保证整体空间的设计效果,部亚维摒弃了非必需的厨房门和满铺墙面瓷砖,采用艺术漆替代硬质材料。仅此一项,成本锐减三分之二,却丝毫不损功能与格调,反而更显利落。
节省下的宝贵资金被导向更能提升生活品质的核心:优质的家具、高效的电器、舒适的日常用品…他清醒地指出,满墙的硬质造型装饰往往成为“花钱最多却最不实用”的负担,不仅后期维护繁琐,更可能压缩空间感,制造无形的压迫。
部亚维为自己贴上的标签是“包容”。这绝非折衷主义,而是一种让古典与当代、繁复与简约、个人收藏与生活烟火和谐共生的能力。
他的空间拒绝被定义为单一风格的艺术展厅,而是如同“一个干净的盒子”,能温情容纳不同年龄、不同爱好、不同生活痕迹,让柴米油盐与艺术珍藏皆能找到归宿,彼此映衬而不冲突。“家,需要温度”。
部亚维的设计,是严谨的建筑骨架与温润生活诗意的交响。从骨架、脉络到皮囊,他用清晰的逻辑构建空间秩序,用包容的智慧调和多元需求,用深入的烟火体验反哺设计细节。
对他而言,好的设计源于对生活深沉的洞察与热爱,最终归于一句朴素的真理:“家不是艺术展厅,它需要包容生活的所有温度与痕迹”。 在部亚维构筑的空间里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居所,更是一种骨相清奇、包容万物、贴近大地的生活本真。